(记者 胡晓莉)曾经,世茂、瑞安等地产大鳄屡屡刷新单宗土地交易价格纪录,武汉“地王”一度成全国焦点。在多项土地调控政策出台后,2006年的房地产市场不复往日之勇,发展呈现曲线向上态势。
外来企业唱主角
从2006年土地出让情况看,在调控深入的情况下,外来地产企业在武汉加紧布局,加大土地储备,成为当仁不让的市场焦点。拍卖成交额在5亿元以上的地块基本成为外来地产大鳄的囊中之物,尤其在下半年的一系列拍卖中,万科、保利、融侨、金地等企业多次出现在土地拍卖现场,屡有斩获。武昌积玉桥,融侨、金地前赴后继,创片区土地单价及楼面地价新高。
2006的武汉土地市场平淡不少,但是外来企业的活跃使得市场出现了难得的亮点,他们的主角地位丝毫没有动摇。
中心城区小地块受捧
2006年,随着中心城区高档住宅不断出现,城区房价上升明显。于是,城区地块受到企业追捧,屡屡出现争抢场面。与此同时,武汉市国土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6年武汉土地资产经营工作优化了土地储备供应结构,坚持增量供应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合理确定供地规模,努力探索土地储备新模式。可以看出,随着城市开发步伐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房地产开发门槛提高、市场前景不明,都使得开发商愿意选择短平快的小项目来开发,这也促成小地块有成为主角的趋势。
“政策性”地块出现
2006年6月,武汉首次对出让土地提出结构限制,在10月举行的第七次土地拍卖会上,第一次出现了以“限房价、限房型、限工期、限对象”条件出让的地块。按要求,这些“四限”地块均用于重点项目拆迁还建,建设工期为15个月,房屋应达到B级以上住宅水平。此外,房屋建成后,将由政府指定的重点项目拆迁人统一限价回购。
此后,武汉市土地交易中心分5次推出了6块“四限”土地,均成功拍出。这也预示,土地市场将会改变住宅用地供应单一采用“招拍挂”出让模式,而出现划拨、限价、招拍挂等多种供地方式并存的供地模式,避免房地产市场产品结构最终趋向于单一的高档化。
地价持续攀升
2006年,地根呈现紧缩之势,实力型地产企业纷纷加强了土地储备,为将来的长远发展未雨绸缪。外来企业仍然看好武汉等二线城市的发展前景,拿地积极性相当高。加上去年中心城区出让地块普遍不大,因而土地单价和楼板价均较2005年有新的突破。
据了解,2005年通过招牌挂公开转让的土地均价为330.8万/亩,楼面地价最高达到3163元/平方米,到了2006年,同样方式出让的土地中,楼面价最高达到3900元/平方米。 2006年上半年,位于新华路的一块地,每亩成交价格竟达1074万元,创下中心城区地价新纪录。与地价升温相对应的,是房价的不断增长,是整个行业对于武汉市场发展情景的看好。而究竟是高房价推动了地价上涨,还是高价地抬高了房价,这个争论已久的问题仍然没有出现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