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高增长态势将持续三年 调控将长期存在
地方政府过度干预是非理性投资主因
近来的情况使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经济实质上又一次进入非理性增长与宏观调控持续博弈的轨道。非理性增长的一大表现就是重复建设。固然,一个行业是否出现所谓重复建设,由调控当局来判断,标准有一定主观性。但重复建设过度的情况在相当一部分行业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认同过度重复建设的浪头又起,除了参考发改委的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来自多方面的信息,包括我们在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调研,都表明当前地方政府对项目、对投资的干预仍然非常强烈,使得市场力量避免过度重复建设的功能丧失。这种情况下,热点行业的项目建设一定会超过市场需要的有限的重复程度,包括在考虑到国际市场空间的情况下。
国家发改委的一再警告,集中代表了调控当局对问题的担忧和可能的政策姿态。显然,持续的宏观调控将伴随高投资拉动的经济景气。
调控将长期存在
调控是不希望简单的规模扩张、粗放发展,而投资往往是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问题在于,现在的投资和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已经占了相当一个比例。如果我们再以10年以前的老眼光来判断,难免紧张,担心投资所运用的银行贷款变成坏账。不能否认,现在的投资行为,这种情况仍然存在,但是,应该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了,不再是主流。
这样的背景之下,调控和市场力量的博弈出现了。而且,这种博弈会持续一个阶段。一方面是投资的需求,在当前的全球产业分工和转移下,会不断延续和深化,投资总是会表现的比较强劲。而未来一段时间(包括2007-2009年)的政策主调则是防止投资过热、利用好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还要对投资冲动的控制,使其动能合理、持续释放。
这种非理性增长与宏观调控的博弈,只有强势的大力度紧缩才有可能使之告一段落。而在中短期范围内,大力调控的可能性甚小。从当前政府的执政风格来看,只要经济运行状况基本过得去,大刀阔斧的调控可能性小,而沿着所谓微调、灵活调控的路子走下去,增长的势头不会有大的改变。02年以来的经济走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宏观调控的主事者都经历过1992-2001年的繁荣以及其后艰难的复苏,对通缩的痛苦深有体会。因此如果他们有担心矫枉过正的情结的话,一点也不奇怪。地方政府领导,更是从前一轮发展中总结了经验,知道如果与中央号令保持一致,总是会吃点亏,因此要尝试闷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们判断大力紧缩调控断然出台的可能性在近期相当小,还有其他的依据。
一是调控路子的转变不易,而“有保有压”的现行调控路子,在目前的情况下,压不狠。另一方面,也压不住,只能达到经济热度不太过分的效果,运行结果肯定要高出预期目标。强硬的一刀切,固然效果是立竿见影,后遗症也是相当深远。不是万不得已,再次全面采用的可能性甚微,如果有全国一刀切的政策出台,恐怕也将是结构性的、集中于个别行业的措施。
二是当前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滨海新区开发,东部还要领先发展,无一不是推高经济热度的举措,这是“十一五”的大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要把大家的发展热情降下来并非易事。
三是调控的效果在目前的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中,总是要打打折扣。当前调控工作的重点,应该主要是落实前期已经出台的那些措施,而不在推出多少新的调控手段。
沿着这种博弈的路子走下去,长期来看,经济景气迟早都会被不理性增长中不断积累的矛盾拖累,高景气的经济成长最终无法持续下去。目前的发展方式,实际上有很大的不理性成分,照此发展下去,就算是有灵活调控、有微调,问题和矛盾仍然会越积越多。一旦遇到大的冲击,问题集中爆发,就是危机。但是,我们认为,调控当局对这些问题的警惕性是相当的高。形势若逼人太甚,现在风险度量的机制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一旦临近危殆关口前,权衡之下,大力度的措施仍然会出台,防范情况继续恶化。在中国现行的经济运行和调控机制下,1994-1995年那样的调控仍然会有效果,演化成危机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所以,目前的发展模式下,中短期(1-2年)内,目前这种博弈中发展的格局改变的可能性都不大。而中长期(3-5年)内,确有可能出现类似全国、全面“一刀切”紧缩性质的大力度调控。
以往,某种程度的硬着陆似乎成为中国发展模式的伴随物。现在的政策是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但是,从目前来看,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改变要远远滞后于中央的思路,杜绝硬着陆仍然有难度。政策调控、力图避免的结果,可能也就是减轻硬着陆的冲击,缩短经济体的恢复时间。
社会需求变化趋势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20多年来的平均增幅在20%左右。从投资周期的波动来看,前两轮投资高速增长期(1982-1988,1991-1996),延续时间都超过6年,其间的调整仅有2年。在本轮投资高增长启动前,调整期长达5年,这与需要消化前面两轮投资扩张有关。
2002年投资启动以来,高增长已经持续了五年。本轮投资是否会突破前两轮投资6-7年的扩张周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本轮投资有两大特点与以往形成鲜明反差。
一是已经充分表现出来的,就是市场主导投资在投资中已经基本取代了政府主导投资的主流地位。
二是已经出现并即将大展潜力的,就是投资从国内市场视角向国际市场视角的转换。这点,我们在本文中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我们认为,这是决定中国今后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中短期内将给国内的投资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消费品出口的市场容量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对外投资进一步拉动对国内投资品的需求,以往对产能过剩的判断标准,不仅是消费品,而且包括投资品,都需要大大提高。中国内部的需求,尤其是城市化、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基础设施、房地产投资,也对投资品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综合市场面和政策面的分析,我们继续看好投资在未来3年的高增长。预计2007-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可保持平均水平以上的增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在25-30%,全社会投资增幅在22-27%。从走势来看,2007年投资呈现前低后高态势,今年四季度到2007年上半年,形成投资增幅的底部,随后投资增幅将稳步回升并稳定在较高位置。
改革开放后至上世纪末,中国的对外出口从未出现过连续超过三年的两位数增长。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加入WTO后,融入国际化分工的程度越高,出口的势头似乎越猛。人们在判断中国的出口增长上,屡屡低估。显然按照以往的经验来套现在的情况会导致对出口增长推动力的误判。
基于全球化深化对中国的影响的判断,我们继续看好出口。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出口的关键推动因素,诸如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放慢对出口的不利影响之类的因素,将为多种正面因素抵消,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
2007-2009年出口,仍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即使受国际不确定性波动的影响,向下的波动也将有限。预计2007-2009年出口增幅20-25%。根据实际有效汇率和OECD先行指数所作的数量分析也估计出口增速在明年上半年平均在26%左右。
第二,消费。现在谈论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应该是讨论其高点什么时候出现,而不是看共振何时结束。换言之,我们认为,在持续的政策鼓励之下,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对居民消费的推动是长期因素。
消费增长恢复到多年平均水平,在情理之中,拥有确确实实的政策、市场基础。如果考虑到住房消费的因素,中国的消费在量上更强,在持续性上也更强。综合分析表明,2007-2009年居民消费延续稳定上扬态势。预计2007-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16%。
第三,产出与物价水平。受市场需求的拉动,产出增长将稳定在较高水平。预计2007-2009年GDP实际增长保持在10%的高位平台上。
国际、国内经济联系加强,物价受国际因素的影响也在加大。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已经在低通胀、高增长下运行了数年。国内以往投资一加快,物价水平就随之上升的现象,数据统计上可以得到证明。2001年以前,投资增长与PPI的相关系数超过0.8,即使迟至2004年,投资与PPI的相关性也是相当强。但近两年来,投资还是增长很快,GDP增长还创了10年新高,但PPI、CPI增长都并不突出。这种现象与国内前期集中投资形成的大量生产能力对价格的短期压制作用有关。这种低价格还通过中国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向全球输出。
随着三大需求的持续高位增长,宏观经济运行、货币供应对通胀的压力会逐渐有所体现。我们预计,2007-2009年,物价涨幅将在目前水平上呈温和持续上扬趋势。
我们继续看好投资在未来3年的高增长。预计2007-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可保持平均水平以上的增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在25-30%,全社会投资增幅在22-27%。从走势来看,2007年投资呈现前低后高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