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也做众创空间了!”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潮之上,开发商对“众创空间”楼盘开发的热情持续高涨,于是各地城市出现了满城尽是“众创空间”的盛景。随着“互联网+”和创业时代的到来,地产商看到了转型新方向——自年初毛大庆离职万科做优客工场起,万科、华夏幸福基业、SOHO、亿达、瑞安等越来越多的地产商涉足众创空间。传统地产商具有场地、资金等硬件优势,但在互联网、金融等方面是短板,此次是想借助众创空间的名号缓解库存压力,获取更高的房租,还是真的要转型?尽管蓝图描绘得很美好,但在业内看来,地产商还处于交学费的阶段。
盈利模式受质疑
在地产商这个主体介入之前,国内的众创空间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接连不断,各种“孵化器”层出不穷,诸如创客咖啡、创客工场、长租公寓、孵化器、科技园区等等,都是众创空间的代名词。但到目前为止,开发商们还没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
目前,涉足众创空间的地产商都靠租金和物业收入获利。很多房企只是希望借助众创空间消化库存,借助创业大潮为自己的写字楼”镀金”,继而抬高租金创收。这种模式也可以盈利,但已经与打造众创空间的初衷背道而驰。
地产商打造众创空间还停留在提供办公物业,却没有培育、引导创业者们如何创业,那只是一个空壳而已。对于创业者而言,借助地产型众创空间可能在创业前期节省了开支,但却没有真正得到创业孵化上的帮助。
创客更看重软实力
开发商开发的创客地产,如果仅仅包装一个创客概念,还是只停留在卖房子和提供一个办公场地的传统思维上,而忽略了为创业者解决培训、融资、社交等痛点,那就不能算众创空间。众创空间都会提出创业导师培训、融资对接、事务代办等服务,但是,真正到执行层面,创业者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大咖导师一年也露不了几回面,融资对接也成了形式。
缺少成熟的投资人团队和创业辅导团队,导致很多众创空间不能提供创业者需要的各项服务, 赚钱还是要靠卖房子、赚房租和卖咖啡。发展“众创空间”,不是“大兴土木”搞建设,闻名全国的3W咖啡之所以成功,从来不是因为卖咖啡,而是形成了创新传媒、孵化器、基金、人才招聘等服务品牌,为创业者提供交流空间、办公空间、种子轮投资、人才招聘等系列服务,解决了创业者的诸多痛点。
笔者认为构建众创空间,离不开创新文化,要有一个从创意到创新,再到创业、创优集合场地到政策等要素的全方位推进生态圈。开发商要通过这种系统,更好地运用市场化力量,锐意改革、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来协调整合创业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帮助广大创业者成功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