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式招商
产业链式招商是指,如果招商对象生产上游产品,而本地具备中游和下游产业,引进该对象就可以打通上中下游的市场资源,形成产业链集群,优化配置,提高效益;如果招商对象生产中游产品,地方政府就可以向其表示本地有上游原材料相匹配,或者有下游市场相衔接,只要招商对象进来本地市场就能够形成产业链。即使本地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也可以与对方打赌:只要对方进入本地市场生产中游产品,政府保证在一两年内配套相应的上下游市场;只要对方引入核心企业,就保证在两三年内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等为之全部配套,如果配套不了,那么地方政府就要做出赔偿。总之,一个能与上下游互相配套的、有较大市场规模的产业链体系往往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能力,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行成本,成为吸引世界级巨头企业的撒手锏。
一个成功的例子是重庆市政府对电子产品企业的招商引资。2008年,内陆地区尚不存在电子产业,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都分布在沿海地区,而且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这是由于当时原材料零部件从全球运到国内进行加工生产后再销售到全世界,内陆对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毫无优势,因为把零部件、原材料从沿海运到内陆要历经2000千米,需要付出高昂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因此,地处内陆的重庆要发展电子产品,就要把零部件、原材料本地化,实现企业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一体化。思考清楚这个模式以后,我认为这种大事就要找跨境巨头公司进行合作。于是我就到美国面见了惠普董事长。我在谈话过程中承诺对方,如果对方把3000万台电脑的生产订单转移到重庆,就保证两年内在对方厂址的1小时路程之内配套1000家零部件厂,共同形成最强产业链集群。
在与惠普达成默契之后,我又到中国台湾与富士康的郭台铭进行谈判,承诺对方千万台电脑零部件的生产订单,前提是富士康将对应数量的零部件厂商引进重庆。郭台铭说:“只要你给我1000万台的生产订单,我当然会带过来1000万台的零部件企业。”事实上,零部件企业只要到了重庆,当然就可以为1000万台生产订单以外的更多生产企业服务。过了一个月,郭台铭到重庆签约,除了带来了富士康,还带来了台湾的一批零部件企业。两年内,重庆达成了当时承诺的目标,拥有了1000多家电脑零部件厂商,并相继吸引了除惠普外其他六七家世界知名品牌的电脑厂商,每年生产6000万台电脑,多年保持产量稳定,占全球电脑生产总量的1/3。重庆成功打造了一整条齐全的产业链,相应的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品牌商和产业链相互配合,中心零部件企业和供应链纽带无缝对接,成为一大核心竞争力。由此说明,现代产业发展除了资本和核心技术的竞争,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同样重要。
特朗普要求美国企业回归美国,比如要求苹果回归美国,为什么这些企业都没有跟进、没有响应?是它们对自己的国家不忠诚吗?并不是。美国国内没有形成产业链,即使一个孤零零的总装厂回归美国,也需要将1000个零部件厂从中国转到美国建厂。等到三年以后其将各个零部件的生产厂配齐,美国市场就相当于被放空了三年时间,无疑将失去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产业链的概念至关重要,任何产品的生产都与产业链有关。用产业链集群相互平衡、帮其补链,是招商引资的一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