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来安县地质构造主要是燕山地壳运动以来生成的北东向凹陷和断裂。境内地层发育较为齐全,除缺失晚元古代早期青白口系沉积外,自中元古代起,各时代地层均有发育;但大部分被第四纪地层覆盖,出露甚少。中元古界在县复兴集和练子山以北,龙王山以南有所出露,厚度大于2135米。震旦系在县舜山以北,练子山以南和平阳水库西南有零星出露,为震旦系晚期沉积,厚度为1602米,含藻类化石。奥陶系在县平阳水库东南侧出露,为奥陶纪早期沉积。厚度在300米以上,含鹦鹉螺和腕足类化石。白垩系分布在县雷官集以南和东北、独山西北、平阳水库以西与琅琊区、南谯区交界处,厚度在300以上,仅上统赤山组有零星出露。第三系主要分布于县城至施官以北。其中下第三系在舜山集组、狗头山组、张山集组,主要为棕色泥岩、砂岩夹砾层,在炮嘴地区底部夹薄层石膏,含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叶肢类、鱼类、哺乳类及孢粉等化石,厚302米。上第三系在花果山及桂五组,厚度大于224米。含哺乳类、腹足类及孢粉类化石。第四系除在县舜山与杨郢之间出露较少外,几乎广布于县境,厚度大于15米。县内褶皱主要有黄道山向斜,位于平阳北东,长6千米,宽4千米。由奥陶系上欧村组为核,震旦系灯影组和琅琊山组为翼,地层均向北西倾斜。凹陷属金湖——来安坳陷西南部分,形成于6500万年前的第三纪。第三系的舜山组和张山集组为凹陷主体,地表最大厚度710米。断裂有:施官断裂带,位于施官,为来安县区段构造的重要组合构造,呈北西向展布,长约50千米以上,宽15千米,将滁河大断裂左行错动约7千米。牟山逆断层位于黄道山向斜翼部,平行褶皱轴方向,走向40度,长约4.5千米。石桥子逆断层位于复兴集北,走向40度,长3千米,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60度。相家冲逆断层位于复兴集北东,走向62度,长3千米,断层面倾向北西。汪营断层位于复兴集北,走向338度,长3.5千米。练子山辗转断层位于复兴集西,呈一北东凸出的弧形,总体走向310度,长1千米。县内岩浆岩较发育,岩性简单,规模较大,共有2处,出露面积11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屯仓、平阳等地。牟山岩体出露于黄道山向斜核部,呈北东向的椭圆形,北端被第四系掩盖,岩体生成于1.45亿年前,主要为石英闪长珍岩,出露面积约8.5平方千米。屯仓岩体出露于屯仓一带,分布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为一浅成岩基,平面形态近等轴状,岩体生成于1.33亿年前,主要为斑状角闪二长花岗岩,露出面积仅15平方千米。
【地貌】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丘陵、南部为岗坳相间的波状平原,缓丘零星分布;滁河、沛河、新来河两侧为较广阔的河谷平原。全县海拔高度小于220米,相对高程大于100米。境内地貌类型分为丘陵、阶地、河漫滩三种。面积分别约占全县面积的30%、40%、30%。县内丘陵分布在低山外围或居于低山两侧,呈带状,和低山组成梯状地形,分为侵蚀丘陵、玄武岩丘陵、山丘。侵蚀丘陵分布在复兴集以西和龙王山南侧,主要由中元古界张八岭组变质火山岩组成,标高160~210米。玄武岩丘陵分布在长山至高塘之间,受北西向施官断裂带控制,为晚新世以来喷发的玄武岩和所夹的泥岩、砂砾岩组成。标高130~210米。全县海拔在百米以上的小山丘59个,最高山为龙王山,位于来安西北16千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2°35′,东经118°24′,海拔219米。距县城东北9千米处的长山,呈东南——西北走向。从芝麻岭至长山一线为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淮河流域,以南属长江流域。县内分布高低两级阶地,其中二级阶地为侵蚀阶地,分布在丘陵区河流上源两侧,标高40~60米,主要由白垩系、第三系砂砾岩组成。一级阶地为滁河流域分布面积较大的一种地貌类型,标高20~40米,为晚更新世黄土覆盖在白垩系、第三系红色砂岩和砂砾岩之上的基座阶地。阶面微向滁河倾斜,后缘为支流水系切割,多呈垅岗状,与河漫滩为陡坎接触,高差5~10米。境内河漫滩发育在滁河及其支流两侧,地势开阔平坦,微向河面倾斜,标高10~20米,各支流河谷漫滩发育较窄,上游标高可达50米,组成物为全新统亚粘土。滁河北侧支流中上游段,河谷漫滩发育高低两级,高漫滩相对高出河床5~8米,为全新世后期地面略有抬升的表征。
【气候概况】 来安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特点是: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