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众。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军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于是,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往彭城(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将项羽紧紧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的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没的吃了。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的话,为什么他的部队里会有那么多的楚人呢!”说着,心里已经丧失了斗志,他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喝酒。回想过去,有魅力的虞姬受宠爱,常常陪伴在身边,有宝马骓,常常骑在胯下。于是,项羽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将如何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直掉眼泪,他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一个人抬起头来看他。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乌骓马前。虞姬自刎以后,项羽悲痛欲绝,英雄末路,带了800名骑士突围,最终只剩下28人,他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最终拔剑自刎于乌江边。
以上这个故事,后来就用“四面楚歌”来比喻孤立无助,四面受敌,走投无路的困难境地了。《三国志·吴书·胡综传》:“高祖诛项,四面楚歌。”唐·李商隐《泪》:“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明·王逢《虞美人行赠邵倅》:“四面楚歌那慷慨,芒砀山开五色云。”清·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四面楚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回浙。”梁启超《中国中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仅侍解释条文以持其说。”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这时他才知道事情有了新变化,王伯申简直有点‘四面楚歌’的样子。”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