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和州鸡笼山脚下,有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这张家九代联袂,五世同堂,人丁众多,代代兴旺。到了这第九代,合家人口竟多达千余,真是敲钟出工,鸣锣开饭。鸡笼山下一片黑压压的房屋,如同镇市一般,那些都是张家房舍,煞是壮观!张家虽说人多,但家风淳正,子孙谦和。
这一年,和州知府换任,李知府换了一个王知府。新官上任,总要到处跑跑,察看民情。王知府了解到张家的情形后,既敬佩,又不安。心想,张家和睦虽好,但聚众总是不妥,如果家家仿效,户户如此,那造起反来如何了得?王知府不想则罢,一想还真有些害怕。于是同幕僚们合计,起草了一份奏章,送到京城,说张家有谋反之意,请圣上降罪。
皇上看罢奏章,觉得没有什么谋反的事实,下旨降罪,过于草率。于是决定派钦差查访,尔后再作定夺。
不多日,钦差抵达鸡笼山下,张家倾巢出迎,老老少少黑乎乎跪了一片。
钦差大人说明来意,为首的张太公连忙叫苦不迭地说:“回禀大人,我张家世代忠厚,子孙谦和,平时连口舌之争也不常有,哪敢存谋反之心?还望大人明察。”
钦差见张太公白发银髯,善目慈眉,心中早生快意,再看看张家一族大小人等,个个低眉顺目,一脸憨厚,便哈哈大笑,说:“罢了,罢了,既然如此,待我奏明圣上就是,叫大家起来吧!”
说话间,钦差已在众人簇拥之下,走进张家大院。突然,迎面跑来一群黄犬,惊得钦差连连后退。张太公连忙上前道:“大人休惊,此乃小人豢养的看家护院之物,并不伤人。”
钦差道:“连狗都懂礼,少见少见。”
张太公讲:“小人养了一百条狗,都是训练有素,这群畜牲从小就同来同往,同食同眠,从不争高夺食,都很讲义气呢!”
“此话当真?”
张太公见钦差大人不信,便说:“待我当场试来,请大人细看。”说罢,便命人取来一筐肉包子放在院子当中。
说也奇怪,这群黄狗见到肉包子,并没有一窝风的去抢夺,而是自动排起长队,依次走近竹筐,各自叼走一个肉包子,静静立于一旁。不一刻,筐内肉包子只剩下一个,那些得了肉包子的狗都不嚼不咽,把包子衔在嘴里。钦差见状,问:“这些狗怎么不吃呢?”
张太公讲:“还有一只狗没来。”话音未落,只见一条狗跛着腿,从这边一拐一拐地走来,将剩下的最后一个肉包子一口叼去了。
此刻,一百条狗排的整整齐齐,各自都衔了一个包子,只见它们相互示意了一下,都把头点点,这才一同将肉包子吃下去了。
钦差大人被这情景惊呆了,过了好一会,才叹道:“黄狗尚且能如此,何况主人乎?”他着实将张家褒奖一番,兴冲冲告辞而去。
钦差回禀之后,将所见所闻奏明圣上。皇上听罢,龙心大悦,一时兴起,挥笔提了“百忍堂”三字,派人赐与张家。
张家得到皇帝的手迹,如获至宝,制成金匾,悬于厅前。此后,张家更是严谨,处人格外小心,一时间,被四方八镇传为美谈。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张家如此名声,无端惹恼了地方上的一班泼皮无赖。这般恶人妒火中烧,无事寻衅,白天遇到张家人就打,夜晚看到有“百忍堂”三字的灯笼便踢,闹得乌烟瘴气,鸡犬不宁。
张氏族人却是有口难辩,有手难还。如一争一吵,就有“不忍”之嫌,落一个欺君之罪,必招灭门之灾,只得忍辱负重,真正是苦不堪言。
这一年大年初一,张太公率儿孙去祠堂祭祖,未料想又遭一班泼皮的凌辱。砸了供品不算,还遭到一顿毒打。一家人也只好忍气吞声,怏怏而归。
这些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一日又传到王知府的耳中。张家之事本就是王大人的一块心病,如今这样一闹,更使他坐卧不安,于是他借题发挥,添枝加叶,又向皇上奏了一本。
这一本奏上,可难坏了皇上,奏章如若不准,于地方治安确实有碍;倘若准奏,又于自己面子难看。皇上左思右想,到底想出了一个良策:赐御梨一只,命张家老少等人分而食之。
张太公虽是庄户人家,却是知书识理,并不愚蠢。当他一接到御梨,心中就明白了几分。连续几天都食不香,睡不眠,这一天,他强打精神,召集全家老小,拿起手中的御梨,说:“圣上赐御梨一只,命我家千人分食。”全家老小一片惊叹。张太公顿了顿,又说:“圣上赐梨,用心良苦,虽未说明,已经暗示,是要我家老小分离(梨)。圣上旨意,不可违抗。今日起,我张门分家!”说到此,张太公已老泪纵横,儿孙们也一片呜咽。张太公哭了一阵子,又说:“我张家分开后,忍让之德不可丢,谦和之风不可灭,我叫人做好‘百忍堂’横匾百十块,各自拿去吧!”张太公说完,低头看看跪在面前的一大片子孙,心痛欲裂,只觉得天旋地转,五脏俱焚,他大叫一声,轰然倒地。
张家众人见正梁断折,更是哭声震天。
此后,张门的后人们虽然各自一方,但无论是在江南或是江北,河东或河西,家家都将“百忍堂”横匾高悬于堂前,世代都用“忍让谦和”的精神教育子孙。久而久之,“百忍堂”竟成了张氏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