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和县西乡汲家湾村,有个汲老汉。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式的农民,朴实诚恳,靠种田为生,由于家里子女较多,平时省吃俭用,一分钱也要掰开花,一根咸菜要吃两碗稀饭。
一次,他挑一担(100多斤)谷子去和城城关粮库去卖。早上,鸡叫(大约凌晨3点钟)他就起身了,二十多里的乡间小路要步行三、四个小时才能到达。他卖完了谷子,在街上买了一些日用品,特别是孩子用品。此时已是晌午时分。他的肚子早就饿了,见了小摊上面条、馄饨恨不得一下子吃它三、四碗。可是,一碗面条、馄饨也得二、三毛钱。他咬了咬牙,头也不回地往家里走。在路上,他将草鞋(用布做的凉鞋)脱下,挂在扁担头上,光着脚板子回家。乡间的小路上树桩子、石子较多,有时他被戳的“哎吆、哎吆”直喊。旁边人见了就说;“老爷子,你有草鞋不穿,脚戳破了也难受呀。”汲老汉说:“脚戳破了肉自己能长好的,鞋穿坏了,还要花钱买布去做呢。”
就这样,汲老汉光着脚板走回家了。他到家后,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实在走不动了(因饿得无力气)。老伴见了,又心疼又生气。心疼的是,他饿坏了身体不得了,家里五六个孩子的生活全靠他。因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身子骨不能饿垮了。生气的是,自己饿成这样,吝啬的一碗面也舍不得吃,却买这么多孩子的用品。
汲老汉平时俭省节约,积攒的钱,买木头,买砖要给儿子将来盖房子用。他怕给子女带来负担,提前为自己准备好了“老家”(棺材)。
可怜天下父母心。汲老汉辛辛苦苦一辈子,一心一意攒钱,最终,他提前准备好的“老家”未住上(后来殡葬制度改革,人死了需火化)。他一生攒的钱买了许多木头和砖,儿子建房时也没用得上,因后来儿子在城里买了房。别人建房用砖混结构的,门窗用塑钢的,他准备的木料和砖头却成了废料。真正应了俗话说“儿子不住老子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