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元月27日,长江北岸一个古老的小镇——姥桥镇,诞生了一位科学家,他就是国际著名的神经网络科学家汪德亮先生。现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OSU)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感知与神经动力学实验室(Perception and Neurodynamics Lab)主任,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杂志《Neural Networks》主编。
1979年高考,他以数学成绩和各科总分均为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1983年,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学位, 1986年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硕士学位。
1988年赴美读博, 1991年于南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即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至199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为期一年的访问教授,2006年至2007年在丹麦哥本哈根Oticon公司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
汪德亮长期致力于机器感知领域的研究,主要兴趣在听视觉处理的神经计算研究方面,并基于人与动物感知的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数据,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对计算听视觉分析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多次获得本领域国际最高奖项和美国国家奖项。
汪德亮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1988年攻读博士学位至今从事科研二十六年。在学术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在国际会议上交流论文约一百五十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数9000以上,引用系数为48。先后主持参与美国联邦政府科研项目30项,研究经费总额一千余万美元。
汪德亮的道德风尚是崇高的,令人钦敬。他是孝子。虽在美国,始终不忘怀家乡父老。父亲去世,他立即从美国飞回,以泪洗面。他母亲生病,寄来药品,寄来费用,电话不断,询问近况。每当到祖国高校讲学,总要回家看看母亲,陪母亲话家常,一定要在家住一段时间。
汪德亮尊重他的老师,不忘师恩。他考入北大后,每年回家,总要看望沈克树老师和其他科任老师。他尊重自己的老师,也赢得了许多学生对他的尊重。
他不忘母校。姥桥小学有教育研究课题,他进行热情指导,并为他们的课题成果《留守儿童教育》一书撰写序言。姥桥中学请他作报告,他不顾工作繁忙,亲临现场,热情洋溢,语重心长,打动每位学生,使学生受到巨大鼓舞。
2007年,捐赠10万元人民币为奖学金基金,在和县一中设立“汪德亮奖学金”,用以奖励和县一中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学生。
汪德亮热爱祖国,经常回国讲学。他先后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大、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讲学,把自己研究的成果毫无保留献给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