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集团正面回应南京昌健誉嘉风波:永远不做商业地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唐唯珂 深圳报道
上市的华大基因(92.300, -10.26, -10.00%)只是华大集团的一个子公司,集团还包括研究院、学院、学术期刊GigaScience、智造(测序仪研制)、农业、司法、健康等板块。
旗下上市子公司早已“C位出道”的华大基因集团(以下简称“华大”)一波未落一波又起。此前,围绕公司的伪科技圈地搞房地产、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受质疑,解禁潮考验将袭等风波一直不断。
华大集团方面已发布声明,澄清了相关事实,并已寻求法律途径追究诽谤方的法律责任。7月10日,华大集团首席执行官徐讯在深圳国家基因库对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媒体对“南京昌健誉嘉”事件做出正面回应。
“华大集团和华大研究院早期以科研、技术背景为主,在早期商业化运作上确实缺乏经验。事件的产生与企业商业管理经验不足有关。早期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社会化的服务来为基因库运营经费提供支持,也寻找了一些细胞运营公司进行合作。在对业务合作伙伴选择和管理上不够严谨,导致合作方违约情况未能得到有效的预防。”徐讯坦诚到。
缘起商业化尝试
资料显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简称”,简称“研究院”)作为深圳国家基因库运营方,自2015年12月起至2017年6月止,在探索细胞存储业务及服务的过程中,前后合计与11家第三方合作方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
“意识到商业化运营可能带来的问题之后,我们已经给11家合作伙伴发了解约函,其中4家已经完成解约过程,另外数家仍在进行洽谈。”徐讯说道,“华大集团在进行内部审视及检讨后,为维护深圳国家基因库和研究院的品牌形象,同时考虑到业务的延续性,单独成立了从事细胞存储业务的服务机构,并着手安排与第三方合作方改签技术服务协议。研究院不再直接从事商业运营。”
法务与知识产权中心总监韦炜补充道:“未来我们更多仍是聚焦于研发能力,而商业部分则成立细胞公司。按照合同转签将是第一步动作。履约的合作伙伴转到细胞公司,不转约的则依法进行商业谈判,协商解决。针对“举报方”私刻章造假的问题我们也已经交由玄武区司法机构处理,希望尽快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针对打着生物科技企业的幌子发展房地产的质疑,徐讯则明确回应:“无论是出于一个正常机构科研和产业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有生存的地方,但是并不能说华大就是要做房地产。华大坚定基因科技这条路,永远不做商业地产。集团不会把商业地产作为可能发展的路径之一”
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出的房地产企业通过生物医药企业拿地的质疑表示:“希望大家相信华大,华大不会做房地产。华大如果早想圈地早就放弃很多机会了,汪建董事长一直都不主张员工买房,他94年回国至今也仅在北京购买过房,深圳至今都没有房产。华大倡导的是能够形成像硅谷一样的产业集群。”
回应科研团队质疑
对于备受质疑的首席科学家是高中学历,徐讯也对记者明确回应:“华大的科研团队各种学历都有,我们确实有高中毕业生主持千万级项目,也有90多岁,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的老专家仍然坚守在一线。顶级的科研公司不能以学历和资历去定义人才,无法用社会常规评价束缚一个领先的科研企业。”
据华大方面透露,他们并没有首席科学家这个称谓,其科研团队充分支持年轻团队的发展。目前华大共有7000员工,平均年龄30岁,其中2000多名均为科研人员。
“华大的主要研发投入也仍在研发方面,上市公司层面专注下游应用、临床方面研发,集团层面不断加强核心工具研发。”徐讯补充道,“华大的创始人和管理层都是技术科研出身,资本市场有误解是正常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行业细节。基因科技造福人类是我们不变的初衷。”
据华大方面透露,就在上月底,于去年10月发布的两款基因测序仪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的审查,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华大在上游基因测序仪领域已经处于领先水平,尤其在临床应用领域,测序重复率不到百分之五,在基因组学科学产业,我们真正意义上能够实现自主掌控,不受其他方面控制。中国真正能在热点行业获得优势的正是基因领域。”
责任编辑:王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