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巨头纵论造房子与做企业
王石: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今天的中国住宅业,面临高速增长的需求压力。一般预测,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每年将提高1个百分点;从现在到2020年,人均GDP将接近翻一番。高速的城市化和经济增长,释放出对城市住宅的巨大需求,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为满足需求,产品供应量必须实现几何型增长。
同时,环保节能越来越成为全球的共识,在未来,环保压力将使得消耗大量能源的传统建筑方式寸步难行。
在市场和环保的双重压力下,“量”将成为住宅业的第一难题,在巨量的基础上,如何保证高质量和环保,将是第二个难题——传统建筑方式无法解决这两大难题,工厂化住宅是市场必然的选择。
另一方面,近年房地产价格上升速度较快,对市场整体发展不利,但也给推进住宅工厂化带来了有利机会;在宏观调控之后,价格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市场向好使得研发和生产成本不是大问题,从而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去推进住宅工厂化,为巨大的市场需求提供足够多的、性能与价格相适应的产品。
市场不仅具备住宅工厂化的需求,也提供了工厂化的机会。我们身处一个变革的黄金时间,机会稍纵即逝,不抓住它就可能遭致惩罚。
很多时候,变革的障碍不在市场和成本,而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的观念。为什么邓尼茨和德国工业家算不过来?因为他们是用静态的观念看问题,看不到生产方式变革后释放的巨大能量。
彼得·德鲁克说:“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成败的关键。”老王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忍不住击节赞叹——重要的不是工厂化的趋势,而是实现工厂化的这种转变!看一看与日俱增的需求和环保压力,就会明白,住宅工厂化是市场大势所趋,蕴涵巨大机会,怎么成了“悲壮”的事业?
孙文杰:别让人一眼看出“穷人区”
作为建筑公司总经理,我到过许多国家,仔细观察过无数建筑。欧洲的现代居住设计给我印象最深,也最让我抱以好感。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富人区的房子,还是较低收入区的房子,从外观上看起来,没有太大悬殊和分别,都较为优雅、和谐、整洁。我们驱车经过,如果无人提示,是分不出什么“富人区”和“穷人区”的。那些低收入者的住所,看起来也大方、得体,并和城市风格融为一体。
而我们中国,在许多城市的旧城区,或低收入人群居住区,其建筑就简直是丑形恶状,毫无美学观念可言。
所谓“养移气,居移体”。居住建筑也会在无形中培养人的自我意识,培养一个公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培养一种审美情趣。我认为,针对收入较低人群的经济适用房,也应注重外观的和谐、优雅。这一点,在设计和建筑上不难做到,成本也并不高。
作为城市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者,我们不应让外来者在视觉观感上,直接为某个小区贴上“富”或“穷”的标签。
(孙文杰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
潘石屹:没有信仰,就会堕入物质泥潭
突然有一天,发现周围的人在谈话中使用“信仰”这个词的越来越多了,已逐渐代替了“理想”这个词。最先留意到这点时是在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中听溯宁提到的,他说企业家一定要有信仰,信仰如何重要等等。我当时还问了他一句:“你指的信仰是什么?”他回答说,就是企业家精神,并列举了许多国内外的案例。之后又在新浪博客上看到黎鸣先生写的一篇文章“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他理解的信仰就是“对万事万物存在唯一性真理的坚信不疑的认定”。
前天,家里来了位朋友,她最近遇到了一件很不顺心的事,就给我和张欣讲述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向我们诉苦。我听完后劝她说,还是团结为重,先反省自己,然后再和对方坦诚地谈一谈,世上没有解不开的结。她说,对方是没有信仰的人,没有信仰就没有底线,没有底线就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什么话也可以说出来。我当时也问她了同样的问题:“你说的信仰是什么?”她回答说,信什么都行,总要信点东西,如果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敬畏、没有了约束,人生和人生的行为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她的这种解释可能是对信仰最低层次的解释,最泛泛的解释。
我们大家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生活的目标很单一,就是填饱肚子、穿暖衣服,在年纪小的时候需要求学,接着就要养家糊口,总有一个具体的目标需要去努力才能实现。人到了中年之后,有些目标过时了,有些目标已经达到了,这时如果仍没有信仰,心里就会空荡荡的。有一次我和我们家的老人谈到一些事情,这位近80岁的老人说,我是共产党员,我不能说这样的话。当时,我从内心深处对他肃然起敬,活着有个目标,有可遵守和相信的东西,心里就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