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着眼全域空间优化,科学布局有效投资
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问题。抓有效投资,如果规划布点摆错了位置,在不适宜的地方干不适当的事,往往得不偿失,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要从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出发,把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叠加起来,谋划好有效投资。
1、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来布局有效投资。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规划,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产业、城市化布局。这是全省最高层次的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浙江的国土空间、资源要素、生态环境承载力已经逼近极限,到了不得不、不能不重视的地步。比如,全省适宜开发的建设用地不足2 万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资源不足 1 万平方公里,还要保住 300 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现在,全省优先开发、重点开发、农业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经济区、禁止开发区的空间布局轮廓已经清晰,抓有效投资不再是遍地开花,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选准投资方向,摆好项目布点。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地区,就要加大投资强度,吸引大项目好项目。对禁止开发、生态功能区,要大胆留白,严格保护,青山绿水,把浙江发展的蓝图描绘得更好。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编制主体功能区产业导向目录,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差别化考核办法。省里正在开化等县搞试点,主要是用好生态补偿机制,让老百姓在保护生态中得到实惠,鼓励把整个县域搞成国家公园,提供更好的生态屏障。
2、要用好“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平台来扩大有效投资。
从浙江整个地域形态看,“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构画了一幅弯弓向大海的大开放格局。这是我省最好的招牌,也是最有可能引来大资本大项目的新平台。如果我们不抓紧用足牌子打响牌子,就会砸了牌子,丧失历史机遇。如果我们吃透了、抓住了、打响了,浙江原有的区位优势、资本优势、产业基础、贸易网络就能被充分激活优化,就会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合作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是应该干而且必须干好的事。拿舟山群岛新区来讲,就要瞄准自由贸易港区,加快综合保税区,金塘、六横经济功能区,疏港通道等规划建设,真正建成有竞争力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各地要立足自身优势,着力引进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标杆性项目,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形成几个有全国影响力的大产业,把全省带起来。
3、要以产业集聚区为主阵地来集聚有效投资。
产业集聚区是浙江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最大潜力、最大希望所在。我们要做透“产业”和“集聚”两篇文章,通过这一平台让好项目好企业进来,以特色优势、集群优势、错位优势促进产业、科技、人才、信息集聚。全省 14 个集聚区规划面积 4400 多平方公里,平均每个 300 多平方公里,空间很大,但产业集聚度不够高,大项目大企业不够多。关键不在于空间大小,而在于里面装了什么。要集中力量抓核心区块,重点招商、重点开发。我省正在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要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突破,要注重产业关联度、项目牵引力,加快形成产业链,着力提高集聚度。沿海产业集聚区要力争年内引进 1—2 个 50 亿元以上的重大制造业项目,其他集聚区要力争年内引进 1个 20 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大项目。还要特别注意产城融合,既要做大产业功能,也要做强城市功能,让产业与城市“两个轮子一起转”,产业化与城市化双向融合、同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