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因参与永叔革新被贬远郡,先后外放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贬谪生活长达22年之久。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八月,刘禹锡接到朝廷的诏书,将他由夔州刺史转为和州刺史。于是,他冒着盛夏酷暑由夔州沿江东下,奔赴和州来任职。一路上,他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感慨良多。他首先想到了已故好友柳宗元,他俩一道考中进士,一起参加王叔文领导的革新运动,一同被朝廷外放,他们又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同时被朝廷召回长安。然而,满朝新贵挡道,并没有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召回长安后不久,他们再次被贬,流放他乡。在流放时,他俩结伴而行,一路上相互照应,相互鼓励,相互祝福,最后在衡阳分手。他们没有想到这次分手,竟是永别。刘禹锡想到柳宗元每到一地,总能勤于政事,体恤民情,兴修水利,开办学校,奖掖后学,得到了当地百姓们的拥护和爱戴。听说在他死后,柳州的老百姓依然用各种方式来悼念他,纪念他。想到这里,刘禹锡在心里暗暗打定主意,奔赴和州以后,也得为地方百姓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刘禹锡贬到和州的这一年,已经五十二岁了,时值八月,高温酷暑,又逢大旱灾,百姓颗粒未收,生活十分困苦。刘禹锡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心急如焚,坐卧不安,到了和州以后,他根本顾不上拜官访友,也无暇接待前来看望他的官员和朋友们。他一面向朝廷呈报奏章,请示赈济;一面颁布政令,教百姓生产自救。他身先士卒,走到田间地头,指导百姓疏通水道,开垦荒地。
第二年的春耕时节,刘禹锡心里想着百姓,于是决定微服简从去乡间体察民情。当他来到和州南乡,看到村里的百姓们都在田里干活,心里犹如吹过一缕春风,清爽惬意。他走到一块水田跟前,一位农夫正在车水泡田。当他看到农夫车上来的水,灌到田间里不一会儿就渗漏完了,他不解地连忙问车水的农夫说:“农夫,田里的水往下渗呀,你怎么不想办法将它堵住呢?”农夫头也没有抬,边专心致志地车水,边无可奈何地回答说:“午季里田上水,没有办法止住渗漏啊!”刘禹锡站在田埂上,看着农夫辛辛苦苦车上来的水,送到田里又慢慢地渗漏走了,心里十分着急,也感到痛惜。他心想:有什么办法才能止住田水渗漏呢?”刘禹锡站在田埂上,愣在那里,呆呆地看着田水慢慢渗透下去的情景。同时,他苦苦地思考着止住渗漏的办法。
这时,刘禹锡看到另一位农夫,肩扛着一把铁锹,走在自家的田埂上巡埂,距离刘禹锡所站的田埂不是很远。这位农夫看到水田田埂有缺口的地方,便停下脚步,用锹挖了几锹土,放在田埂缺口的地方,并用力地踩了几下就走了,继续在田埂上巡埂。刘禹锡看了以后,从中得到启发,顿时恍然大悟,他高兴起来,便自言自语地说:“兵书上曾经讲过,‘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何不就地试一试呢?”想到这里,他走近车水的农夫,高声地对农夫说道:“农夫,你用锹把田里的稀泥捞起来,贴在田梗边,你看看能不能止住田水渗漏?”农夫听了,连忙抬起头来,正要答话,看见眼前站在田埂上的人似乎觉得有些眼熟,于是他上下打量了一番,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了一跳。这不是去年八月来指导他们疏通水道、开垦荒地的州官刘大老爷吗?想到这里,他心里顿时就打起鼓来,“咚咚咚”地直跳,腿也哆嗦起来,他连忙胆战心惊地说:“哎呀!刘大老爷,小民该死,该死!”刘禹锡笑笑说:“你快用锹‘贴梗’试试,看田里的水还渗不渗呀?”农夫连忙拿起锹,按照刘禹锡说的话去做。果然不出所料,这种简单的方法止住了田里的水向外渗漏。看到这番情景,刘禹锡心满意足地笑着走了。
这种“贴梗”的方法,不仅奏效,而且十分简易,一下子在方圆几百里民间传开了,和州人民到处赞颂刘禹锡是个爱民的好官。
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水田“贴梗”的方法,仍然在和县南乡一带普遍地使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