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兢(1091—1153),字明叔,和州历阳人。18岁入太学,虽学业成绩名列前茅,但会试考绩不佳,后以父徐宏中任辅将仕郎,步入仕途。初授司刑曹事,秉公执法。继知雍丘、原武等县事,民服其化,政绩有声。
宣和六年(1124),徽宗赵佶派遣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充任国信使、副使前往高丽,进行友好访问。徐兢被聘为国信使提辖人船礼物官,随同出使。五月十六日,徐兢与路允迪、傅墨卿率宋使船队“凌虚”、“致远、”“安济”三舰,从浙江明州(今宁波)启航。沿途经普陀山、蓬莱岛、黄水洋、双髻山、五屿、三山岛、苦苫苫,马岛、九头山、紫燕岛,一路顺利,于六月十二日到达高丽礼成港,然后被护送到国城平壤。他们在高丽拜会官员、参观考察月余,于七月十五日仍率宋使船队,循回归路线返航。徐兢在沿途记述中写道:“船队航海,夜晚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自此,指南针弥补了天文导航之不足,是全天侯的导航工具,开创了航海技术的新纪元。
徐兢出使高丽归航后,以耳闻目睹情况,博采众说,配以物图说明,写成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现存之书系清乾隆十年(1746)出版的《知不足斋丛书》系列之一,可惜插图悉数失传(据清人鲍廷博记云,图散失于靖康之乱)。徐兢在书中说:“张骞使月氏,十有三年而后归,仅能言其所有之国地形、物产而已。臣在高丽月余……耳目所及非十三岁之久,而其建国立政之体,风俗事宜,绘画纪次,殆无遗者。”此书为我国人民当时了解高丽,增进与高丽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一定贡献。时宋徽宗赵佶阅后甚为喜悦,特赐徐兢同进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管书学。后迁尚书、刑部员外郎,谪监池州永丰监,授沿江制司参谋官,丐奉祠主管南京鸿庆宫,三领台州崇道观。晚年,徐兢辞官回和州,在亚父城郊治圃数十亩,并置有洗砚池,幽胜名闻大江南北。绍兴二十二年(1153),徐兢病逝,终年62岁。
徐兢学识广博,并擅长诗书画和乐律,有“天下十闻徐兢美名,率愿与之纳交”的赞语。其文司隽敏,立就下笔滚滚,不能自休,尤长于歌诗。传他过乌江西楚霸王祠曾留有28字诗,中书舍人韩驹读之赞叹不已:“后人殆不可措笔矣!”他的画世称神品,山水人物俱佳。韩驹曾获徐兢所赠一幅山水画,评说“明叔为画耶,画为诗耶!”理学家朱熹在《题可老所藏明叔画卷》诗中写道:
群峰相接连,断处秋云起。
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
他的书法,好学李斯篆籀,深有造诣,为世人推崇。轶闻传:一天,宋徽宗赵佶传旨把掌书学的徐兢召到宫中,命他在一丈八尺的宣纸上,书写“进德修業”四个大字。徐兢不假思索,蘸墨行笔,凝神奇变,一气连写三字,令皇帝及左右侍臣都点头赞赏。当他写到“業”字时,却不按行笔顺序,而先写四横、两竖,然后分左右点之,独留中竖勾于末后下笔,猛力一拖,犹如圆石坠落千仞,笔势劲直。皇帝凝神观看,双眉紧锁,表情骇异,待字成笔停后,竟然情不自禁地高呼“好”!在场侍臣无不惊喜叫绝。后来,华文阁学士张孝伯评其书道:“徐兢用笔精熟,周旋曲折,虽夜屏灯漏,无毫厘差,真行遒丽超逸,褚薛颜柳众体兼备。晚年好作草字,尤逼怀素,天横驰骋,其用无穷,天下言书者,以公为宗。”他还通晓音律,并善于啸唱。闲来尝命人倚笛和之,其声嘹亮高吭,颇为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