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本孝(1621-1693),字务旃,小名戊,号鹰阿山樵、无根道人、迢迢谷老樵等。明天启元年,闰七月初九日生于历阳西河村。戴本孝青少年时,饱读经史子集,诗书画造诣颇深。由于其父戴重三战湖州受伤突围归里的惨痛情景,和归后绝粒而死的悲壮精神,对他思想震撼很大,故他在迢迢谷安顿家室,以戴氏田地生存,并筑“守砚庵”,以耽情绘事,终老不肯出仕。
从康熙五年到九年(1666—1670),他漫游琅琊、泗上、宿迁、经琅琊谒王右军故宅,过蒙阴登泰山,作《登泰山放歌》长诗。后游大同长城,在去燕途中,登北山寺过洋河。他在燕京作客时,游西山、香山,又西赴华山、兰州,再回济南客居,一路写诗绘画,创作出诸多精品。
康熙十四年(1675)除夕,戴本孝乘舟从贵池登山岸,经歙县岁寒亭开始黄山之行。先后作《望天都峰》、《炼丹台》、《登莲花峰》、《文殊院》等诗画。康熙十九年(1680)戴本孝60岁时,作《黄山图歌》、《董北苑山水轴》。是年,弟戴移孝上北京,他写信致诗人、刑尚书王士祯,结下了知交。其后,他又结识了孙豹人、程周量、龚贤、冒襄、沈荃等著名诗人、画家,并频有唱酬。还和老友杜三楚(杜默后人)诗信往来不绝,或询“半枝梅”,或定约会期。康熙二十七年(1688)戴本孝因肺疾致聋。次年秋,戴本孝应南京文人学士之邀,赴冶城(今南京朝天宫一带)西山道院公宴,与孔子六十四代孙、户部员外郎、国子监博士孔尚任会见,戴本孝应请为其绘《石门山图》。孔尚任见画十分感佩,并作歌赠之,其中歌曰:“展观真是石门山,尺幅能容三十里。柴丈尚浓此尚淡,淡远林木尤神似。”倍加推崇。康熙三十二年(1693)七月初一戴本孝病逝,终年72岁,葬于鹰阿山。
戴本孝一生隐居山林,把满腔情志寄托于毫端。习画作诗不息。他擅长山水画,深得元人遗意。他的画,初期强调“师真山”、“师造化”的创作道路,从他的早期作品如《仿启南山水轴》、《扇面山水》、《林泉高踏图》等画作来看,是继承传统的初步成长阶段,明显受到吴门沈石田和文徵明的影响。其笔墨比新安画派其他画家显得丰润华兹,画风倍觉清新。到了中、后期,其代表作品如《华山图册》、《莲花峰》、《黄山图》等画,则是他从师古人笔墨,继承传统,走向自然,师法造化的关键时期。其作品大多从黄山、华山等实景中写生创作而成,有着超凡的写实功力,其笔墨淋漓的风格,与众不同,追求的是神韵与气魄,自出心意,寻求另一种意趣。而其晚期代表作品如《山水册》十二帧,则绘画艺术风格更加突出,枯笔渴墨已趋于成熟。正如他自己所说:“老笔渐趋迂,写成枯寂性。”其作品构图简朴,意境高旷,具有幽深峻远的纯静之美。戴本孝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是一位杰出的布衣画家。同时,戴本孝的书法,也是清代熔金石、碑贴于一炉的先驱之一。对于诗艺,戴本孝在清初诗坛则是独树一帜的大家。他与其弟移孝被称为“历阳秀”,倍受推崇。刑部尚书王士祯写诗赞道:
二戴历阳秀,久别恒相忆。
忽见一书来,宁忘下车楫。
后人评戴本孝谓:“诗画皆绝俗。”他的艺术修养之深,艺术风格之鲜明,在清初似只穆倩、石涛等人堪与匹敌。戴本孝诗文有《前生集》、《余生集》刊行,部分画稿收藏在中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