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聋叟、江上老人。祖籍和县乌江七棵松村,出生于江苏省江浦县江家坂。
林散之自幼酷爱书画诗文。他习字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十四岁丧父,经曾梓亭介绍,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学习之余,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师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二十二岁娶全椒富户盛家盛德粹为妻。其妻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
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他牢记黄宾虹“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导,通过几年节衣缩食,积累了一些旅费,便于1934年三十七岁时决然打点行装,告别老母妻儿,孤身出游。费时八个月,途经九省,足迹遍布名山大川,行程一万六千余里,历尽艰难险阻,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二百首,并观摩沿途历代刻石书法,胸襟与眼界大开。次年撰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后又两游黄山,在名山大川中体验方法,寻觅新意,尤对山川景色风云气象变化之灵韵深得感情。这对其后来诗、书、画高逸格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936年游虞山、扬州等地。1937年游黄山,得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1938年,家乡为日寇侵占,林散之举家逃难,数年间,随身携诗稿、碑帖与笔墨纸砚,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1945年抗战胜利,他不胜慨叹,曾作诗十九首记之。
解放后,林散之被选为安徽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被选为江浦县人代会常委(时属皖辖), 1956年出任江浦县副县长,1958年当选为南京市政协常委,1959年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63年,他正欲退休时,江苏省国画院聘其为专职画师,迁居南京。从此,专心书画创作,成果日丰。
1966年林散之69岁时,夫人病逝,林悲拗万分,顿使双耳失聪。是年,“文革”运动爆发,林孤身一人在南京生活,来往于南京、扬州、乌江儿女间,经历了7年的流浪生活。
1970年春节除夕,他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慎跌入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4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
197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评选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书名大震。是时他75岁。次年元月,《人民中国》第一号出版,其作品单独列于特辑首页,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对其书推崇备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
1975年,他应荣宝斋之邀去北京,以其诗集《江上诗存》手稿奉请赵朴初、启功教正。赵为作颂诗,启功为撰序文,给予极高赞誉。4年后,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为之刊印3000册,从此流传海内外!
由于林散之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重大的社会影响, 1978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书名大震后,他创作更勤,应人索请或参加展览,大量作品流传四方。全国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他均出以精品。此外,1980年,先后在南京、合肥举办个人书画展,展出作品一百四十件。
1984年5月15日,日本书道访华团拜访林散之,团长、日本书坛巨孹青山杉雨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同年,北京《瞭望》周刊四十七期发表《草圣遗风在此翁》评介文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称从此传颂四方。
林散之的书法被称为“散体”草书,他的字极其讲究用笔,重视用笔。他用长锋羊毫作书,并保持中锋用笔而求瘦劲,这不仅需善于择取古学之长,而且更需千锤百炼,把握到其中的奥妙。林散之用笔变化多端,有时行笔缓慢,如作楷书,线条凝重,沉静,枯涩,似春蚕吐丝;有时行笔疾历,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转直下,如藤蔓檐,一气呵成。正是这种丰富而微妙的变化,造成雄伟飘逸的姿态,磅礴放旷的气势,划沙折股笔意。
林散之作品多藏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故居和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风景区林散之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