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1901—1952),原名丁增熙,号山文,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01年出生于和县城南乡大丁村。幼年丧父,在其舅父资助下,入私塾读书。他聪颖过人,过目成诵,且有独到见解。十二三岁时,受业于名儒李郭先生,学习“四书五经”等经典史籍,学业大进,对古汉语产生浓厚兴趣。后考入南京某中学,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读完中学,丁山回到故乡,为求一名小学教员职位也未能如愿。1923年,他投奔在北京任教的堂母舅,得至入北大图书馆,成为北京大学旁听生。其后,北大沈兼士先生发现他的聪颖才智,并给予关照。192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大研究所国学研究生。1926年秋,经沈兼士推荐,担任国学研究院编辑,出版了专著《说文阙义考》。1927年经沈兼士与鲁迅两位先生介绍,任厦门大学助教。
此后,鲁迅先生由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与丁山过从甚密,结下了忘年之交。鲁迅离开厦大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时,将自己1927年1月2日在厦门南普陀拍摄的一张照片,赠给丁山。其后他俩往来信件颇多。鲁迅先生到达上海以后,还曾收到在厦门时,嘱托丁山代购的《殷书墟契类编》一卷。1929年,丁山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
1929年至1932年,丁山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职研究员。1933年后,先后在中央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四川三台)、西北大学、齐鲁大学、南京临时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山东大学任教。他在上述大学中文、历史和史地系,先后开设的课程有文字学、音韵学、尚书学、中国古代历算、中国沿革地理、中国制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名著选、诸子文选、商周史、秦汉史、中国通史、历史文选等10余门。
丁山在学生时代和任教初期,侧重文字、音韵方面的研究。20年代末转向甲骨文考释,所作《说文阙义笺》《数名古谊》《释梦》》、《由齐侯因敦铭黄帝论五帝》、《刑中与中庸》等专著与论文,对于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30年代后,他重点研究古史,把古文字与铭辞的考释融汇其中,注重论述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吴雷考》《新殷本纪》《商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论炎帝太岳与昆仑山》等重要著述都成于此时。另有《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古代神话与民族》等专著,成就极高。
1949年,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初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后,联系中国历史,写了《姓与氏》与《半亚血族群婚制——媵》等论著,决定从事《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的撰写,还计划撰写《商周史》的前编稿。该书从1949年9月动笔,到1950年冬完成了52万字的初稿。可惜,天不假年,丁山因早年患病未能根治,于1952年1月18日在青岛英年早逝,年仅5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