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射击名将许海峰,和县螺百乡人,1957年8月出生福建漳州市,原名许建军,1972年7月随父许银芝回和县时,为怀念福建海边生活而改为现名。许海峰是中国奥运史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第一人。他曾是和县新桥供销社的一名优秀营业员,1982年10月正式参加专业训练,后不久进入国家队,一步步走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夺金牌的情景,至今令人难忘: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穿印有“中国”大字的红色运动衫,精神抖擞地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与37个国家和地区的55名强手较量。比赛从上午9点05分开始。许海峰努力排除外界环境干扰,聚精会神,沉着拼搏,认真射出每一发子弹,在两个半小时内打完60发子弹,终以1环的优势战胜了前世界冠军、瑞典人斯卡纳切尔(566:565),荣获金牌,成为中华民族史上第一位奥运冠军。许海峰的枪,打破了88年的沉寂,展示了中国人的实力和尊严。当五星红旗在大洋彼岸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在异国他乡奏响时,中华儿女心花怒放,群情振奋;世界各地惊喜不已,赞语不绝。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赶到赛场为许海峰颁奖,并向中国人民表示祝贺。他说:“今天是中国体育最伟大的一天,我很荣幸在奥运会第一天把第一枚金牌发给中国选手。”在场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61岁的陈先百感交集,热泪涌流。《人民日报》随后在短评《历史性的突破》中指出:“这是我国体育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由衷的高兴。”许海峰激动地对记者说:“能够为祖国夺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我感到自豪和高兴,这个荣誉归功于祖国和人民”,“我的目标是为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
许海峰由一名农村营业员成长为奥运冠军,其航程充满着艰辛:1979年2月,巢湖地区体委举办射击训练班,许海峰在体育老师、射击教练王振泽热心推荐下,顶替缺额,自带口粮投入预备训练。由于他刻苦努力,夜又继日,成绩突出,20天后转为公费正式训练。两个月后,他在省四运会上旗开得胜,打破省男子普通气手枪40发立射和男子普通小口径步枪两项纪录,一人独得8枚奖牌。后来他回到供销社一面承担繁重的工作,一面继续坚持业余练习。在练习枪跪射时,膝盖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为了增强臂力,他自制砂袋,又用铝弹头铸成手箍,训练时戴在手臂上,再在枪头垂系两块红砖增加重量。没有靶纸就自己画,没有靶板就用废纸箱钉。日复一日,练射不辍。
1982年8月在省五运会上,许海峰使用价值60多元的国产双菱牌普通气手枪,出人意料地以370环的优异成绩,击败手握价值数千元的联邦德国精工牌气手枪的省射击队员,打破省男子气手枪40发纪录,夺得金牌,传出了轰动一时的“土枪”打败“洋枪”的新闻。
1982年10月,许海峰被选入省射击集训队。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下,冒着天寒地冻,不顾冻疮滴血,坚持认真练射。在1983年3月的华东协作区射击锦标赛中,他获得了两项第一名,并以587环的成绩打破了全国583环手枪纪录。同年7月,他在亚洲第五届射击锦标赛中获银、铜牌各1枚。并与队友共创团体总分第二名。9月,他又在全国五运会上获两块银牌,达到健将标准。
许海峰1984年7月登上奥林匹克之巅后没有停步。他在1986年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光荣地点燃了主会场的巨型火炬,并又夺得4枚金牌、创一项世界纪录。在1987年世界杯射赛中,他获金牌3枚,银、铜牌各1枚。之后在第六届亚洲射击锦标赛中,获4枚金牌、1枚银牌。1989年他在国内外比赛中共获6个第一。1990年10月,他在德国慕尼黑第三届世界杯射击赛中,又以665环的优异成绩摘取了男子自选手枪慢射的桂冠。
然而正当他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之际,病魔却向他袭来。他患了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眼底经常出血水肿,视力随之下降,左眼1.0,右眼只有0.5,且一时难以恢复。国家体委于1993年3月任命他担任国家射击队教练兼运动员。1995年2月,他又受命出任国家女子手枪队主教练。他坚持吃住在训练基地,和队员们一道练,女子队进步飞快,在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奥运会(第二十六届)上,他的得意门生李对红,以687.9环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女子手枪射击金牌,为祖国赢得了新的荣誉。
此后,许海峰又挑起了更重的担子:编写女子手枪射击训练教材,计68学时10万字。国家体委拟用这部教材培训全国初、中、高级射击教练员。对中国射击队来说,是一次“零”的突破;对许海峰来说,可以说是第二次“零”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