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张智锦
张智锦(1918-1942)和县香泉人,1918年10月8日(农历)出生,自幼家贫。父亲张礼林,除耕种少量土地外,主要靠帮人放鸭为生。张智锦11岁时在私塾读书,三年后因患骨髓炎,无力求医,致跛停学。他勤奋好学,不惧病魔,寻求真理,关心国事。在任私塾老师时,关心青年学子,传播进步思想。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他在《述我立场》一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抗日救国的满腔热忱。“我的主张是:既不能挽既倒之狂澜,亦当作中流之砥柱,决不能同流合污,与世沉浮。”
1938年1月,新四军第4支队8团1大队来和宣传抗日,民运队负责人宋超同志发现张智锦,积极培养引导,介绍他参加中国共产党。新四军东进部队奉命撤离和县后,他在极其复杂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党的工作,培育革命力量,先后发展偰怀镭、浦玉民、王苏民、郭如松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抗日时期江和全地区第一个党小组。他在《赠偰怀镭》中写道:
荏苒光阴似水流,枫红露白又经秋。
举眉荆棘英雄恨,触目疮痍志士愁。
红雨打窗音寂寞,微风拂面意飕飗。
男儿漫洒新亭泪,不斩楼兰誓不休!
1939年夏,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直属30工作团到香泉,组成中共香泉区委会。工作团肖习琛任书记,张智锦参加区委领导,宣传发动群众,秘密发展组织,掀起抗日热潮。年底,国共摩擦加剧,工作团被迫撤离。1940年春,中共中原局指示:重新开辟皖东地区,成立中共江和全工委。书记胡克诚派工委张智锦担任香泉区委书记。张智锦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发动民众,坚持斗争,化装乞丐,寻找组织,开辟新四军2师与7师交通线,几度护送首长渡过滁河,做出卓越贡献。1941年9月,中共江和全工委机关,迁至滁县花山,张智锦参加工委,担任组织部长,兼香泉区委书记。1942年5月江和全县委成立,张智锦担任原职,兼管统战工作。他在县委领导下,发动江和全地区的革命群众,争取改造大刀会,发展地下抗日武装,对国民党乡镇政府人员开展统战工作。1942年9月28日,在收编国民党和县特工队长周宗汉时,由于叛徒告密,张智锦在突围中受伤,不幸被日军逮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同年11月14日在香泉晓山下惨遭日军杀害。临刑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时年24岁。当代草圣林散之评价他是“一棵早殒的明星”。1956年4月中共和县县委、政府建立张智锦烈士墓,1982年11月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县委党史研究室编辑《熔岩》革命传统教育读本,收刊2011年清明节,智锦烈士牺牲70周年诗歌《智锦颂》,聊慰忠魂:
智杀倭寇浩气翰,锦绣河山驻春光。
先播马列主义好,烈火炽化不畏残。
永志奋斗解民难,活躯何惧刀光寒。
心怀凌云九霄上,中华复兴任君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