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剧作家沈自徵,苏州府吴江人,字君庸,根据宋朝和州人士“杜默大哭感项灵”的传说,撰写了一部杂剧,名叫《霸亭秋》,其正名为:“楚项王泪湿泥人脸,杜秀才痛哭霸秋亭”。这部戏在当时流传甚广,影响很大。明代祁彪佳在《远山堂剧品》中曾经以“妙品”二字来评赞《霸亭秋》:“传奇取人笑易,取人哭难。有杜秀才之哭,而项王帐下之泣,千载再见。有沈居士之哭,即闻者亦唏嘘欲绝矣。长歌可以当哭,信然。”清人对这部戏也有较好的评说:“《霸亭秋》杂剧,演其实矣”(清·焦循《剧说》卷三)。这部戏之所以有很大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和州地区这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这个传说又因北宋人士杜默而起。
杜默(1019—约1085年),字师雄,和县南义乡丰山杜村人,北宋著名诗豪。他自幼聪慧,攻读经史,喜爱诗文。20岁时游学开封,曾任武成军节度判官,后任秘阁校勘。与诗人欧阳修、石曼卿结为好友,感情笃深,往来密切。其师石介作诗曰:“曼卿豪于诗,永叔豪于词,师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称”。所以在当时有“三豪”之说。然而,杜默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无奈当朝不识,得不到认可,屡试不第,他又不愿追逐名利,将官位看得很淡,在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毅然辞官回到故里。在回归故里的时候,杜默特意购置了玉碟梅六株,植于屋旁,悉心呵护,精心培育,终于培养出了名传天下的梅花。在故里平常的日子里,杜默与乡里的朋友们,一起饮酒,一块赋诗,一同赏梅,一道消遣。
有一年,杜默酒后来到乌江拜谒项王庙。他走进庙里,步履有些蹒跚,在管香火的庙祝引导下,前来上香作揖拜谒。杜默看见庙里前贤凭吊的诗文塞满了殿堂,看见霸王的塑像依然威风凛凛,不减当年。他顿时心潮起伏,感慨万千,他想到了项羽力拔山兮,举鼎过头;他想到了虞姬倒于帐底,凄惨身亡;他想到了霸王走投无路,拔剑自刎。同时,他也想到了自己才华横溢,当朝不识,终究不第。杜默想得很多,往事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在他眼里飘过去一朵,又飘过来一朵,杜默这样想着,越想越悲愤,越想越伤心。杜默乘着酒醉神乱,慢慢地爬上了神座,双手紧紧抱着项羽的颈脖,伤心至极,涕泪满面,他大声地诉道:“大王有相亏者,英雄如大王而不得天下,文章如杜默而屡试不中。”杜默越诉越悲,越哭越凄,进而放声恸哭,泪如泉涌。庙祝站在一旁也被深深感动了,他生怕这样哭下去对亡灵不敬,于是连扶带拉地将杜默从神座上扶下来,两手扶着他走出了大殿。来到殿外,杜默还处在深深的悲痛之中,坐在殿外依旧大哭不止。
这时,庙祝转身进殿察看霸王塑像有没有被损坏,他举起香烛,借着烛光向神像一看,不禁愕然地大叫起来:“项王感动矣,亦泪湿满面!”
于是,有了这个传说,才有了明代戏剧家沈君庸所编写的杂剧《霸亭秋》。